科普 | Argo计划-绘制海洋的心跳

时间:2025-03-03 点击数:


#02 Argo浮标历史

图2 Argo浮标布放图片


Argo计划是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(IOC)基于利用足够的剖面浮标而倡导的、以深海为对象的观测计划,是GOOS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Argo是一个以剖面浮标为手段的海洋观测业务系统,它所取得的数据供全世界各国使用。Argo计划构想用3年至4年时间(2000年-2003年)在全球大洋中每隔300公里布放一个卫星跟踪浮标,总计为3000个,组成一个庞大的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。一种称为自律式的拉格朗日环流剖面观测浮标将担当此重任,它就是Argo浮标。Argo浮标的设计寿命为4年至5年,最大测量深度为2000米,会每隔10天至14天自动发送一组剖面实时观测数据,每年可提供多达10万个剖面的海水温度和盐度资料。 

值得注意的是,IOC各会员国也认识到Argo计划中的剖面浮标因“随波逐流”可能进入他国的EEZ(exclusive economic zone专属经济区),因而一致同意通过了一项决议(IOC决议XX-6),以支持Argo计划在全球的实施。此决议要求各国对其在Argo计划下施放的剖面浮标要公告其施放地点及其实时漂流位置,其所获得数据要共享;任何国家若要在其他国家的EEZ海域投放Argo剖面浮标,需按照海洋法公约征得该国的同意。




#04 Argo浮标的工作原理

图4 Argo浮标工作原理

Step1

浮标的漂浮和下潜

Argo浮标包括一个浮标主体和一个浮标。浮标的漂浮和下潜是通过控制浮标球的空气压力来实现的。当浮标需要漂浮时,浮标球内部的空气压力与周围水体的压力相平衡,使得浮标浮在水面上。当浮标需要下潜时,浮标球内部的空气压力被增加,使得浮标重于水体,并向下沉入海洋中。

     图5 Argo浮标下放图

Step2

数据采集

Argo通过一系列传感器来采集海洋和大气数据。这些传感器通过电缆连接到浮标主体上的数据采集系统。数据采集系统负责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。

图6 Argo浮标工作示意图

Step3

数据传输

数据传输是Argo系统的关键部分。浮标主体上配备了一个无线通信模块,用于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回地面站点。数据传输可以通过卫星通信、海底电缆或近岸无线网络等方式进行。

图7 大数据平台示意图





<section style="margin: 0px; padding: 0px; max-width: 100%; box-sizing: border-box !important; overflow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 display: inline-block; width: 578.171px; vertical-align: top; align-self: flex-start; flex: 0 0 auto; background-repeat: repeat-x; background-attachment: scroll; background-image: url(" wx_fmt="png");" background-position:="" background-size:="" auto="">

#05 Argo浮标的未来


增加覆盖区域目前,Argo网络主要覆盖全球的温带和热带海洋,但对于极地地区,尤其是南极和北极地区的数据相对匮乏。未来,Argo计划将逐步扩展到这些区域,以获得更加全面的海洋观测数据。


深海观测:目前Argo浮标的观测深度大约为2000米,未来会有更多的“深渊Argo浮标”部署,这些浮标能够深入到更深的海域,进行更深层次的温度、盐度和其他物理性质的监测。


实时数据传输: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,未来的浮标可能会具备更强的实时数据传输能力,缩短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共享的时间。这对于气候预警、天气预报等应用至关重要。更多的跨国合作和数据共享平台将会被建立,使得全球海洋数据更容易获得和整合,从而提升对气候变化、海洋生态和海洋资源的理解。

#06 Argo浮标数据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


图8 Argo数据下载官网

(https://argo.ucsd.edu/data/)

数据信息:

空间分辨率:3° x 3° (每3°范围内约有一个浮标)

时间分辨率:约每10天测一次

变量:温度、盐度、压力、溶解氧、氯荧光素、硝酸.               盐、pH值


数据应用实例:

利用Argo的海表以下0-2000m数据,与卫星高度计的中尺度涡观测结果结合,通过合成分析,得到中尺度涡平均意义下的的三维结构,例如下图:

图9 涡旋三维结构图

Chaigneau et al. ,2011)




参考文献:

[1] Chaigneau, A., M. Le Texier, G. Eldin, C. Grados, and O. Pizarro (2011), Vertical structure of mesoscale eddies in theeastern South Pacific Ocean: A composite analysis from altimetry and Argo profiling floats, J. Geophys. Res., 116, C11025,doi:10.1029/2011JC007134.

[2] Souza,J. M. A. C., C. de Boyer Montégut, C. Cabanes, and P. Klein(2011), Estimation of the Agulhas ring impacts on meridional heatfluxes and transport using ARGO floats and satellite data, Geophys.Res. Lett., 38, L21602, doi:10.1029/2011GL049359.

[3] Yang, H., L. Wu, H. Liu, and Y. Yu (2013), Eddy energy sources and sinks in the South China Sea, J. Geophys. Res.Oceans, 118, 4716–4726, doi:10.1002/jgrc.20343.

[4] Zhang Zhiwei, Zhong Yisen, Tian Jiwei, Yang Qingxuan, Zhao Wei. 2014. Estimation of eddy heat transport in the global ocean from Argo data.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, 33(1): 42–47, doi: 10.1007/s13131-014-0421-x.


本文转载自——海洋调查仪器操作。

  • 微信公众号

  • 在线客服

+86 0532-88701696

青岛市崂山区株洲路187-1号崂山智慧产业园2号楼201-5

Marinetech0922@163.com

Copyright © 2018-2025 青岛玛瑞泰科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:鲁ICP备2023007181号

技术支持:微动力网络